台州9月24日电(记者 范宇斌 通讯员 朱玲巧)“你看,我们企业即将建成的新厂房就在八塘和九塘的中间。”近日,站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的筑塘图前,罗永才兴奋地向儿子罗倚介绍道。当日,罗家三代人重走初心路,在实地体验中重温嘱托、看变化、谋发展,体悟“初心使命”。
70年前,罗永才的父亲罗邦友成为路桥蓬街筑塘队伍中的一员,参加过七塘、八塘、九塘的筑塘任务。罗永才则参与了此后的九塘、十塘的筑塘任务。
台州路桥的筑塘历史可追溯至明弘治年间,一代代筑塘人历时近500年,引江归海、围海造田,共筑海塘14道,围垦陆域面积44.5平方公里。
初心寻访:树高万丈不忘根
扁锹、三角担、溜管、竹簾……在蓬街筑塘馆里,面对这些“老家伙”,87岁的罗邦友很是熟悉,仿佛70年的峥嵘岁月,就在其眼前一帧帧闪过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由于土地稀缺,蓬街农民们吃不饱,穿不暖,还要和海潮汹涌的自然灾害做斗争,筑塘成为蓬街人不得已的选择。
“松散的泥土要用这个木锤一层层锤实锤光,这样塘堤才会坚实牢固,在涨潮时海水也不易渗入……”罗邦友将筑塘用的工具一一讲解给孙子罗倚听。说到兴起,他还拿起展示的蓑衣,亲手给孙子罗倚穿上,让他能亲身感受悟初心。
“蓑衣穿在身上又重又不舒服,当时爷爷他们还要挑着一担上百斤的泥,真不知道老一辈人是怎么熬过来的。”罗倚感叹。
让罗永才印象最深的是冬天出门筑塘,“天没亮就出门,光脚踩在泥塘里的冰渣上,发出‘嘎吱嘎吱’的响声。深的地方能一下没到大腿,一天要站上十几个小时,累了就迎着海风吃饭……”
就这样,靠着人工一担担挑泥,一次次捶打,历时36年,路桥人完成了从七塘到十塘的围筑任务。围涂面积约2万亩,海岸向外推移3000多米。
路桥人用智慧和生命筑牢了一道道的海塘,“艰苦奋斗、顽强平博、团结协作、开拓创新”的“筑塘精神”也成为路桥红色文化的精髓,与“红船精神”一脉相承,与大陈岛垦荒精神南北呼应。
“有了筑塘的经历,之后白手起家创业再艰难,我也没觉得苦过。”罗永才告诉记者,“以前的荒地,成了湾区经济最抢手的‘香饽饽’。”今年年底,他创办的立马车业集团就要搬入位于滨海的新厂房。
“新厂房总面积165亩,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,自动化的流水线预计能够年生产100万辆电动车……”罗永才再次成了滨海“垦荒者”。
“和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相比,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。我要像老一辈人学习,永怀赤子之心,在工作上一心一意践行‘筑塘精神’,艰苦奋斗,把企业做大做强。”罗倚说。
图为:浙江路桥三代筑塘人重走初心路 朱玲巧 摄初心未改:饮水思源不忘恩
“1927年,路桥共产党人揭竿而起,前赴后继,英勇不屈。1949年5月,路桥解放……”在中共黄岩首届县委成立会会址——戴大夫故居,81岁的讲解员王锦荣讲述了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。
这里是路桥人初心起航的地方,看着革命先辈艰苦的革命历程,罗倚深感出生于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
从2001年开始,退休在家的王锦荣主动担任路桥峰江街道戴大夫故居的义务讲解员。无数次的讲解,让他对这里有别样的感情。“我是一个党员,人退心不退,只要我还讲得动,我一定会继续发光发热,把红色精神代代相传。”
近20年来,王锦荣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,让同样是党员罗永才和罗倚父子深受震动。“作为一名共产党人,要时刻挺身而出,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,不计个人得失。”罗永才说。
初心领航:驼道漫漫不忘本
民心是最大的政治。在路桥方林村,罗永才对此深有体会。作为全国文明村,方林村坚持“基本保障靠集体,勤劳致富靠自己”的发展理念,一张蓝图绘到底,实现了产业多元化、村庄生态化、村民知识化,实现了“资产变股权、社员当股东”。
在罗永才看来,“方林村发展的初心是为了人民,力量来源于人民,只有永远与人民想在一起,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不胜。”
多年来,罗永才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报社会,他带领企业关怀社会弱势群体,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生活补助,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各方面的慈善公益活动。
边走边看边学,罗永才父子也在重新审视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,找回赤子之心,时刻谨记走得再远,也要不忘来路。
据路桥区委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,路桥区选取21个基层党组织提供开放式教育阵地绘制成“初心地图”,其中包括了桐屿街道小稠村、路北街道隆湖村(原管前村)、路南街道方林村、金清新闸、吉利汽车路桥公司等地。
据介绍,“初心地图”清楚标明基地的分布位置、功能特色、联系方式、开放时间等信息,方便党组织根据需求开展现场教学,进一步丰富党员学习形式,引领党员干部重温初心、见证发展、对照学习、扬帆鼓劲。(完)